教案范文
选课中心 APP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 > 教案 > 教案范文 > 历史教学案例

历史教学案例

更新时间:2020-01-29 11:10:53 来源: 阅读量:

【摘要】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考必过精心整理了历史教学案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历史教学案例的详细内容如下:

历史教学案例

不知道作为老师的您有没有做好教案呢?下面是由考必过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教学案例”,欢迎大家阅读,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历史教学案例(一)

在初三复习阶段,怎样利用这有限的时间,组织好高效的复习,根据这几年自己教学的情况来年看,我认为可从下几个方面加以突破:

1、制定详尽的复习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课结束前,就要制定详尽而周密的复习计划。对复习阶段的划分,复习时间的安排,资料的使用,试题的编排,考查和考试评改试卷等均做具体安排。要求统一进度,统一使用资料,统一考试测验,统一评改试卷共同分析考试得失,以达到总体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目的。

2、全面复习,狠抓重点,力求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

在复习教学中,首先要求用精炼的语言,勾画出历史发展的概貌,然后逐节全面复习,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层层打夯,夯实基础。其次,给学生指出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和复习中的重点、难点,并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对重点难点,采取各个击破,分而歼之的办法,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突出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归纳能力。应做到以课标为线索,课本为中心,突出重点全面复习,可以高效地提高总复习效率。这样复习,轮廓清楚,重点比较突出,基础比较扎实,有助于巩固知识,克服学习中的“多、乱、忘”的困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划分专题归类对比,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础知识的巩固,为培养学生的能力创造了条件。在专题复习中,计划首先把历史知识分类归纳,突出重点,通过专题复习,既帮助学生理出了线索,理出了头绪,又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了。例如,在初三历史总复习时,我们将设七个专题:

(1)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2)世界近代史上三次科学技术革命;

(3)两次世界大战;

(4)“一战”战后初期和“二战”前期、中期、后期的国际关系;

(5)世界近代历史文化(含文艺复兴时期代表人物);

(6)国别史专题;

(7)世界近代史中有关中国问题知识。运用这样的专题复习法,能有效巩固各阶段的知识,加强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形成了一个历史知识的纵横网络。其次,根据教材的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把一些重要的历史知识,纵横归类,帮助学生综合分析对比,找出这些历史知识的规律和特点。

再如,在初三历史总复习中,性质相同的历史事件,进行横向比较:如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内战”的原因、经过、结果和作用的分析比较。又如对十九世纪后半期世界上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或革命,包括日本明治维新、俄国农妈制改革、美国南北战争等的分析比较。

对同类或者不同类的历史事件进行纵向比较:如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与俄国十月革命的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性质的比较等。通过比较,找出他们的异同。这样使学生既巩固了有关知识,也提高了归纳和比较能力,同时这对学生克服不求甚解的孤立记忆,避免史实的颠倒与混淆也是有好处的。

4、进行诊断性训练考核,查漏补缺。

在每一个专题复习结束后,对照中考标准设计专题练习题,及时考核,阅卷后综合学生的考试情况再进行题型和知识上的查漏补缺。发现学生在做材料分析题时有审题不清,答非所问的现象。于是又准备整个世界历史中涉及有可能出材料分析题的知识点进行汇总,编制材料分析题专题对已经掌握的知识作进一步的巩固,对没有掌握、没有搞清楚的问题则重点强调,反复训练,做到反复抓,抓反复。同时还将根据学生每次考试后出现错误的知识,进行错题的专题训练,将这些错题制成试卷,进行查漏补缺的考核。通过这些训练,使学生在这方面有显著提高,解决学生过失局势稳定失分的问题,从而提高历史课复习的整体质量。

  历史教学案例(二)

一、学情介绍

本次所上班级为八(3)班,该班级学生底子薄,基础差。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连最基础的知识都不清楚,有的甚至是一张白纸。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非常的被动,要老师不断的去催促。课堂氛围不活泼,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不多,也有一部分学生理解能力强,学习主观能动性高,是班上的积极份子,能够给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二、教学设想

通过对“九一八”事件的学习,使学生明白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事实,中国的局部抗战开始,同时联系近代以来日本参加对华所有的战争,如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说明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是蓄谋已久的。通过对“西安事变”的学习,让学生明白西安事变的背景是怎样的,就是日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张学良,杨虎城为全民族的利益,对蒋介石实行“兵谏”,充分体现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国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一种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一个中学生,目前还不能为国家做点事情,但是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有爱国主义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情景描述

通过对“九一八”事件的学习,使学生明白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事实,中国的局部抗战开始,同时联系近代以来日本参加对华所有的战争,如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说明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是蓄谋已久的。通过对“西安事变”的学习,让学生明白西安事变的背景是怎样的,就是日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张学良,杨虎城为全民族的利益,对蒋介石实行“兵谏”,充分体现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国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一种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一个中学生,目前还不能为国家做点事情,但是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有爱国主义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本课我在导入的过程中,播放了《松花江上》这首歌曲,随着悲惨的音乐声,和着一张张悲惨的图片,渐渐把大家带入了那个时代的场景:东三省的人民在凛冽的寒风中,在泞泥不堪的道路上,艰难的前行。歌曲放完,我问学生:他们为什么要离开自己的家乡?很多学生都义愤填膺地说:老师,因为他们的家乡被日本鬼子占领了。然后请学生预习课文的第一部分:“九一八事变”,请学生将该事变的时间,地点,起因,结果,影响等一一表述。

关于“蒋介石下令不抵抗的政策”,为什么?我让学生先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很多学生都说蒋介石是卖国贼,不抗日等,这说明学生已经具有了初步的爱国主义精神。然后请个别学生回答,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认为蒋介石不抵抗的原因是他要把军队调去打共产党,然后再去抗日。这样的学生的回答很有见解。实际上这也是蒋介石不抵抗的根本原因,即“攘外必先安内”,“攘外”就是抗日,“安内”就是剿共,蒋介石要先剿灭共产党,然后再抗日,学生就很清楚了。“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全境沦陷,中国的局部抗战开始。

第二部分的学习,即“西安事变”,这个事件发生的背景同学们都很熟悉,因为前面已经讲了“九.一八”事变,但是讨论问题:捉住蒋介石后,是该杀还是该放?这个问题一提出来,立即引起了同学们的激烈争论,有的说杀,有的说放,有的说先软禁,然后再考虑是杀还是放。课堂气氛一下子热闹了起来。之所以会有如此多的答案,在于他们的出发点不同。

最后引导大家进行总结:蒋介石不能杀,杀了他,就会再一次引起军阀混战,导致中国的混乱,对中国的抗日不利,只会让日本人坐收渔人之利,最好的办法是让他同意抗日,一致对外!西安事变最终和平解决,共产党和国民党再次携手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本形成。对于日本这个国家,很多学生都表示非常的愤怒,这是个喜欢侵略别国,尤其是中国,军国主义泛滥的国家。近代以来,日本先后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全面侵华战争等,所以我们要时刻防备日本,再次侵略中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精神教育。

  四、教学反思

这节课让我感受颇深的是:部分同学对知识的理解和拓展方面非常的有见解,有些是课本上没有的,需要他们来进行总结,这就需要他们运用非常熟练的知识,以及个人见解,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学生对音乐,视频教学,很感兴趣,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后要多运用。对于和课本内容有关,但课本上没有的故事,学生非常地喜欢听,比如在讲“西安事变”的时候,我就和他们讲蒋介石是如何被捉住的,华清池,捉蒋亭等,学生听的很认真,很入迷。因此,今后的教学,还是要抓住学生的心理,多运用新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爱学习的习惯!

  历史教学案例(三)

文艺复兴与新航路的开辟

教材分析:本课涉及到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两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每个问题都要讲清楚来龙去脉。文艺复兴要让学生弄清楚它的原因、表现和意义,新航路的开辟要讲清楚它开辟的原因、路线以及对世界的影响。

学情分析:所教授的九年级4班共有学生26人。这个班的学生绝大多数能够配合老师,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但基础较差,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还有欠缺,上课主动回答问题这方面做得不够。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文艺复兴时期早期代表人物但丁和达.芬奇的名字及其代表作;掌握航海家哥伦布等人的名字和新航路的路线;理解人文主义的含义、文艺复兴的意义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分析文艺复兴时期优秀的文学、绘画作品,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和绘画艺术的鉴赏能力;通过对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等重大事件和主要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用科学的观点客观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新航路开辟的历史,使学生认识到:新航路的开辟是人类对大自然的伟大斗争,新航路开辟的成功,促进了各国的交流,推动了历史发展的进程,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理解文艺复兴时期文艺作品所体现的反神学、反封建的精神,从而鼓励学生从小树立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开拓创新的信念和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文艺复兴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新航路的开辟。

难点 文艺复兴的本质和人文主义。

  教学过程

畅销书《达.芬奇密码》电影《环球旅行180天》导入

讲授新课:

简介文艺复兴的背景:复兴是针对古希腊的文化被封建神学取代而言的。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尤其是意大利的资本主义发展迅速,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方面开始了反封建的斗争。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为什么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兴起?

(一)文艺复兴

1、什么是文艺复兴?(名词、时间、性质)

从14世纪到16世纪兴起的反封建、反神学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本质:(反封建、反神学)

内涵:以人为本、肯定人性、肯定现世生活) 学生举例理解。

他们是怎样体现“人文主义”的?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五分钟,然后请两位同学分别代表但丁和达.芬奇发言。

2、 但丁与《神曲》

但丁将人类世界分成三界,是要告诉人们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个人和人类怎样从迷茫和错误中经过苦难、考验达到真理和至善的境地。核心是反对神学权威。

3、 达.芬奇与《蒙娜丽莎》 显示达芬奇的画像和《蒙娜丽莎》欣赏。

这幅画表达了人对自身的肯定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展示的是自然之美,淡淡的笑容,眉宇间透出内心的欢娱,微翘的嘴角,笑容平静安详而又意味深长!

4、 文艺复兴的影响

(1)解放了思想

(2)孕育了近代西方文化

(3)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教师指导学生逐一分析)

(二)新航路的开辟

1、原因 经济根源(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扩大国外市场)

社会根源(欧洲人狂热追求货币和黄金,《马可波罗游记》的刺激)

补充:天文、地理、造船、航海术的发达

2、路线 (在书上找到航行路线,多媒体再具体展示航行路线)

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学生讨论,老师总结

(1)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2)欧洲的贸易中心转移:地中海——大西洋沿岸

(3)为欧洲开辟了殖民探索道路,造成亚非的贫穷和落后。

问题设计 (哥伦布)首先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达.伽马)第一次找到了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麦哲伦 )第一次完成了环球航行。

小结

文艺复兴 时间——14至16世纪

性质——反神学、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内涵——人文主义

代表人物——但丁,达.芬奇

影响——三点

新航路的开辟 原因——主要两点

路线——三条

影响——三点

教学反思:

本课涉及到两大发现“人的发现”与“地理大发现”,教学内容的安排与教学顺序基本是按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进行的。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本课内容是可以采用专题方式进行的,这样更有利于开启学生自主掌握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思考的能力。

在组织学生分析思考时,当学生的分析欠全面时,有些问题由于过多地顾虑学生的理解能力,也受到完成教材教学任务意识的驱使,没有及时地予以补充。

在引导学生分析思考问题时,有些地方启发、引导的力度不够,以至于有时在听到学生的回答时,总觉得存在较多的欠缺。

小学教育教学案例

典型教育教学案例

高中教育教学案例

优秀教育教学案例

以上就是历史教学案例的详细内容,相信大家已经了解如何写教案了。尽管各个学科课程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学形式和手段也不尽相同,但在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教育宗旨上是一致的,对教案的要求也是有共性的。

分享到: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