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
选课中心 APP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 > 初中 > 初二 > 初三上册化学月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初三上册化学月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更新时间:2020-05-13 21:46:30 来源: 阅读量:

【摘要】 初三会添加一门化学课,同时同学们即将面临中考。基本上到了初三下半学期,大家都进入复习阶段,为即将到来的中考做准备了。利用好这一年的时间,会为你带来不小的提高的。考必过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初三上册化学月考试卷及答案解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初三上册化学月考试卷及答案解析的详细内容如下:

初三上册化学月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导语】下面是考必过为您整理的初三上册化学月考试卷及答案解析,仅供大家参考。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20分)

  1.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植物秸秆燃烧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B、蜡烛燃烧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

  C、铁杵磨成针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燃放烟花爆竹能生成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

  2.(2分)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A.分子重新组合B.原子重新组合

  C.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D.分子的间隔发生变化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不变,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改变.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变化,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分子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是否发生改变方面的问题.

  3.(2分)(2012•广州)AgN03固体见光或受热易分解,故用棕色试剂瓶保存.AgN03受热分解,放出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可能是()

  A.S02B.N02C.NH3D.N2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压轴实验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初步的判断生成物是什么.然后根据题中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可排除氮气;根据反应前AgN03中存在银、氮、氧三种元素,故反应后的生成物中不可能有SO2和NH3.

  解答:解:A、AgN03中不含有硫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不可能是S02,故A错误;

  B、AgN03中存在银、氮、氧三种元素,N02又有刺激性气味,所以有可能,故B正确;

  C、AgN03中不含有氢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不可能是NH3,故C错误;

  D、N2无刺激性气味,不可能含有,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该题主要考查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该题还要求学生要善于从题中挖掘出有用的解题信息(例如分解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以及要求学生要学会用排除法做选择题.

  4.(2分)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

  ①分子种类;②原子种类;③分子数目;④原子数目;⑤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A.①③⑤B.①②⑤C.②④⑤D.②③⑤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解答: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故选C.

  点评: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5.(2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目前人们已经发现了109种元素,这些元素组成的单质只有109种

  B.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C.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原子不同

  D.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A、根据有的元素组成的单质有多种进行解答;

  B、根据一种元素的物质可能为混合物进行解答;

  C、根据金刚石和石墨的原子排列不同进行解答;

  D、根据金刚石和石墨的元素组成进行解答.

  解答:A、有的元素组成的单质有多种,例如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故A错误;

  B、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一种元素的物质可能为混合物,故B错误;

  C、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它们的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C错误;

  D、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它们互称同素异形体,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互称同素异形体,同素异形体由于结构不同,即原子排列不同,彼此间物理性质有差异;但由于是同种元素形成的单质,所以化学性质相似.

  6.(2分)根据下列三种微粒结构示意图,所获取信息正确的是()

  A.①②③化学性质相同B.它们表示三种元素

  C.①表示的是原子,②表示的是阴离子D.②表示的元素是金属元素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A、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关系非常密切,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B、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字数的关系分析判断.

  D、根据核内质子数判断元素及元素的类别.

  解答:解:A、①②③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是5、8、3,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故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B、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核内质子数不同,三种粒子的核内质子数分别是7、13,表示两种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C、在①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7,属于原子;在②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属于阳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D、③的质子数是13属于铝元素,是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粒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7.(2分)在反应A+B═C+D中,5gA与5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8gC,则2.5gA完全反应,生成D的质量为()

  A.2gB.4gC.1gD.2.5g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可以求出生成D的质量.

  解答: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知道,5gA和5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D的质量为:5g+5g﹣8g=2g.

  设第二次生成D的质量为x,则

  A+B═C+D

  5g2g

  2.5gx

  =,解得:x=1g.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推断的能力,需认真分析,找出质量关系,就可以求解.

  8.(2分)2011年10月,“碳捕集与封存国际论坛”在重庆召开.重庆合川介绍了把CO2压缩、液化后封存在泥岩中的方法.关于封存CO2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CO2分子间有空隙B.CO2气体较易液化

  C.CO2是导致大气污染的主要气体D.大气中C02增加会造成温室效应

  考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A、任何物质的分子之间都有间隔;

  B、二氧化碳较易液化;

  C、二氧化碳是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

  D、二氧化碳是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

  解答:解:A、任何物质的分子之间都有间隔,故A说法正确;

  B、二氧化碳较易液化,故B说法正确;

  C、二氧化碳是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而不是导致大气污染的主要气体,故C说法错误;

  D、二氧化碳是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二氧化碳在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常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固态二氧化碳叫做干冰,易升华.

  9.(2分)(2012•百色)关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均有可燃性

  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均有还原性

  C.室内放一盆水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D.固体的二氧化碳叫“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考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用途;一氧化碳的毒性..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依据一氧化碳及二氧化碳的性质对问题进行分析即可,一氧化碳不易溶于水,具有还原性与可燃性,而二氧化碳不可燃,其固态形式是干冰,易升华吸热,据此回答判断即可;

  解答:解:A、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具有可燃性;故A不正确;

  B、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而二氧化碳不具备还原性;故B不正确;

  C、一氧化碳不溶解于水也不能与水发生反应,因此室内放一盆水并不能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故C不正确;

  D、固态的二氧化碳叫干冰,干冰容易升华吸热,所以常用于人工降雨,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对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两气体的性质是本题的考查内容,正确掌握两种物质的性质是解答的基础.

  10.(2分)(2012•乐山)“毒胶囊”泛指利用由工业皮革废料为原料生产的含重金属铬(Cr)超标的胶囊,其中含有可能引起人体肾伤害的+6价的铬.下列铬的化合物中铬呈+6价的是()

  A.Cr2(SO4)3B.CrCl2C.Cr2O3D.K2CrO4

  考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专题: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各选项中的化学式进行解答本题.

  解答:解:A、SO4显﹣2,设铬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2x+(﹣2)×3=0,则x=+3.

  B、氯元素显﹣1,设铬元素的化合价是y,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y+(﹣1)×2=0,则y=+2.

  C、氧元素显﹣2,设铬元素的化合价是z,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2z+(﹣2)×3=0,则z=+3.

  D、钾元素显+1,氧元素显﹣2,设铬元素的化合价是w,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2+w+(﹣2)×4=0,则w=+6.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利用化合价的原则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能力.

  二、填空题(化学反应方程式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17分)

  11.(8分)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填空.

  (1)碳在过量氧气中充分燃烧:C+O2CO2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Fe3O4;先在集气瓶里放一些水,目的是防止生成物熔化溅落下来炸裂集气瓶.

  (3)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2KMnO4K2MnO4+MnO2+O2↑.

  考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反应类型的判定..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首先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步骤进行书写即可.

  解答:解:(1)碳在过量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O2;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Fe+2O2Fe3O4;为防止生成物熔化溅落下来炸裂集气瓶,集气瓶底预先放少量的水.

  (3)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MnO4K2MnO4+MnO2+O2↑.

  故答案为:(1)C+O2CO2;化合;(2)3Fe+2O2Fe3O4;防止生成物熔化溅落下来炸裂集气瓶;(3)2KMnO4K2MnO4+MnO2+O2↑.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根据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化学方程式书写经常出现的错误有不符合客观事实、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不写条件、不标符号等.

  12.(4分)为了消除碘缺乏病,我国政府规定居民的食用盐必须是加碘盐.如图是一种市售碘盐包装袋上的部分说明.试回答:

  XX牌精制碘盐

  配料:氯化钠、碘酸钾(KIO3)

  含碘:30mg/kg

  食用方法:勿长时间炖炒

  贮藏方法:避光、避热、密封、防潮

  (1)碘酸钾中碘的化合价为+5;

  (2)“含碘量”中的碘是指(填序号)B:

  A.碘酸钾B.碘元素C.碘分子D.碘离子

  (3)由食用方法和贮藏指南可推测碘酸钾的化学性质之一是受热易分解或受热不稳定(合理即可).

  (4)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写出碘酸钾的一点物理性质白色固体或可溶于水.

  考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物质的元素组成..

  分析:(1)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解答.

  (2)“含碘量”中的“碘”不是以单质、氧化物、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而是指元素,通常用元素及其所占质量(质量分数)来描述.

  (3)根据加碘盐图中标签信息(食用方法和贮藏指南)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食盐的物理性质进行分析推测碘酸钾的物理性质即可.

  解答:解:(1)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钾元素显+1,氧元素显﹣2,设碘酸钾(KIO3)中碘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1)+x+(﹣2)×3=0,x=+5.

  (2)“含碘量”中的碘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离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碘”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故选B.

  (3)根据加碘盐图中标签信息,勿长时间炖炒、避热等,可得碘酸钾的一种化学性质是:受热易分解或受热不稳定.

  (4)从食盐我外观可以推知碘酸钾也是白色固体,食盐能在水中溶解可以知道碘酸钾也能溶于水.

  故答案为:(1)+5;(2)B;(3)受热易分解或受热不稳定;(4)白色固体或可溶于水.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化合价、元素、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等)进行解题的能力.

  13.(2分)碳是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含碳物质是中学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1)“低碳生活”倡导低能量、低消耗,主要是为了减少CO2(填化学式)的排放量.

  (2)如图为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填标号).

  A.碳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碳原子核内质子数为6

  C.碳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D.碳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01.

  考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1)“低碳生活”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2)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小格中的信息可知元素的名称、元素符号、质子数、相对原子质量等来解答即可.

  解答:解:(1)“低碳生活”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故答案为:CO2.

  (2)A、因碳的偏旁为“石”,则碳元素为非金属元素,故A说法正确;

  B、由信息可知,碳原子的质子数为6,故B说法正确;

  C、碳原子的质子数为6,则原子结构中最外层电子数应为4,故C错误;

  D、由信息可知,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01,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利用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小格中来获取信息解答习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利用信息的能量,并明确不同位置的数字的意义来解答.

  14.(3分)云南地区连续两年春、夏遭遇持续干旱,造成人畜饮水困难,全省各地采取措施积极抗旱.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有些村民打井取用地下水,检验地下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用的物质是肥皂水.

  (2)有些村民往盛有浑浊河水中加明矾和漂白粉,然后作为生活用水,其中明矾的作用是加速沉降,为了除去河水中的臭味和颜色,可以加入活性炭进行吸附.

  考点:硬水与软水;水的净化;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根据已有的硬水和软水的鉴别方法以及净水过程中各物质的作用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1)检验硬水和软水使用的是肥皂水,故填:肥皂水;

  (2)明矾溶于水形成的胶体具有吸附性,能将不溶性固体吸附在其表面形成大颗粒易于沉降;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故填:加速沉降,活性炭.

  点评:掌握水的净化的方法和硬水与软水的鉴别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三、简答题(每空1分,共12分)

  15.(4分)为了延长白炽灯的使用寿命,灯泡里放有极少量的红磷.其作用是消耗残留的氧气,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该反应在基本反应类型中属于化合反应.

  考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氧气、氢气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根据氧气具有氧化性,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而红磷可以和氧气反应而消耗氧气,从而延长白灯泡的使用寿命进行解答.

  解答:解:白炽灯的灯丝在通电之后会放出热量,而使灯丝容易和灯泡中残留的氧气反应,为了防止灯丝和残留的氧气反应,同时消耗掉残留的氧气,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而在灯泡里放入一些红磷,红磷可以和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

  故答案为:消耗残留的氧气,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4P+5O22P2O5.化合

  点评:熟练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知道氧气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了解任何一种物质都有两面性,例如本题中的氧气可以供给动植物呼吸,但是在某些方面如果处理不当,也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麻烦.

  16.(8分)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1)原子序数是12的元素符号为Mg;Be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9.012;

  (2)相对原子质量为22.99的元素属金属(填“金属”或“非金属”);Ne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填“稳定”或“不稳定”);F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7;

  (3)表中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A(填字母)

  A.质子数不同B.相对原子质量不同C.中子数不同

  (4)为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该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第三周期,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概念..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1)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2)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有关,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周期数等于电子层数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可知原子序数是12的元素符号为Mg;Be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9.012.

  (2)相对原子质量为22.99的元素是钠元素,属金属元素,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Ne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所以它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F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7;

  (3)根据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所以表中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4)为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该元素有三个电子层,所以位于周期表中第三周期,最外层电子数为3,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形成稳定结构.

  故答案为;

  (1)Mg;9.012;(2)金属;稳定;7;(3)A;(4)三;失.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掌握元素的特征、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因素等是即可正确决定本题.

  四、实验探究题(化学反应方程式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14分)

  17.(7分)实验室开放日,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进行气体制取和性质的探究,请回答有关问题:

  (1)请写出图中标有字母的仪器名称:a长颈漏斗b集气瓶.

  (2)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时,应选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BC或BE(填写装置的字母代号,下同),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KClO32KCl+3O2↑.

  (3)如图F所示,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的大,因此,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1)依据常用仪器回答;

  (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依据氧气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收集装置,并依据反应原理书写方程式;

  (3)依据实验现象分析二氧化碳的性质,并据其性质确定其用途.

  解答:解:(1)标有字母的仪器分别是长颈漏斗和集气瓶;

  (2)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时,需要加热,属于固体加热型,故选发生装置B;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易溶于水,故可用向上排空气或排水法收集;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方程式是:2KClO32KCl+3O2↑;

  (3)根据题意,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据此性质,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

  故答案为:(1)长颈漏斗、集气瓶;

  (2)BC或BE;2KClO32KCl+3O2↑;

  (3)不支持燃烧;灭火.

  点评:本题考查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选取、反应原理,及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物质的性质、进而确定物质的用途.

  18.(7分)小丽同学欲通过实验证明“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她设计并完成了下表所示的探究实验:

  (1)请填写表中窄格.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和总结

  结论总结

  实验一取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伸入带火星的木条产生少量的气泡,木条不复燃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但是①反应慢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的催化剂

  实验二向盛水的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伸入带火星的木条没有明显的现象②二氧化锰加入水中不产生氧气

  实验三③向盛有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伸入带火星的木条④产生大量气泡,带火星的木条迅速复燃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

  (2)指出“实验一”和“实验二”所起到的作用对比.

  (3)小英同学认为仅由上述实验还不能完全得出结沦,她补充设计了两个方面的探究实验.最终达成了实验目的.

  第一方面的实验操作中包含了两次称量.目的是:比较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前后的质量;第二方面的实验是利用“实验三”反应后试管内的剩余物继续实验.写出接下来的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倒掉反应后的液体,向剩余的固体中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有大量气泡产生,说明二氧化锰仍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考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专题:实验性简答题.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催化剂就是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不发生改变的物质,要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反应的催化剂,需要从改变过氧化氢的反应速率、二氧化锰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的角度设计实验,据此解答.

  解答:解:(1)过氧化氢在常温下可以分解产生氧气,但是反应的速率很慢,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水在常温下不能产生氧气,加入二氧化锰也不会反应;要证明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可以在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观察产生气泡的速率快,伸入带火星的木条,观察到木条复燃,故填: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和总结

  结论总结

  实验一取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伸入带火星的木条产生少量的气泡,木条不复燃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但是①反应慢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的催化剂

  实验二向盛水的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伸入带火星的木条没有明显的现象②二氧化锰加入水中不产生氧气

  实验三③向盛有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伸入带火星的木条④产生大量气泡,带火星的木条迅速复燃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

  (2)设计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目的是进行实验对比,故填:对比;

  (3)实验一、二、三只能说明二氧化锰能改变过氧化氢的反应速率,要是此反应的催化剂,还必须证明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没有改变,故前后两次称量固体的质量是为了比较二氧化锰的质量在反应前后是否发生改变;可以将试管内反应后的液体倒掉,向其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是否产生大量的气泡,能否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填:比较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前后的质量;倒掉反应后的液体,向剩余的固体中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有大量气泡产生,说明二氧化锰仍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点评:本题考查了催化剂的探究,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五、计算题(7分)

  19.(7分)在标准状况下,6.2g磷在氧气中充分燃烧,需要氧气多少克?这些氧气的体积是多少升?能生成P2O5多少克?(已知标况下ρ=1.43g/L)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红磷燃烧是和氧气反应生成了五氧化二磷,根据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红磷的质量,可计算出需要氧气以及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然后根据密度公式可计算出这些氧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解答:解:设6.2g红磷完全燃烧需要氧气的质量为x,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质量为y

  4P+5O22P2O5

  124160284

  6.2gxy

  解得:x=8g,y=14.2g

  所需氧气的体积为:=5.6L

  答:需要氧气的质量为8g,需要氧气的体积为5.6L,同时能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质量为14.2g.

  点评:本题为基础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但由于结合了气体的密度使得本题计算难度扩大,解答时注意密度公式的变形的应用.

以上就是初三上册化学月考试卷及答案解析的详细内容,你准备好参加中考了吗?初中要学会自学,自学能力的强弱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明显增强,学习依赖性强的学生成绩往往每况愈下。家长应该及时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小学阶段已经形成的良好学习习惯。

分享到: 编辑:huah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