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试答案
选课中心 APP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学历类 > 高考 > 考试答案 > 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练习题

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练习题

更新时间:2020-05-22 06:17:42 来源: 阅读量:

【摘要】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高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2020年北京高考考生应该关注哪些问题?下面,考必过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练习题的信息,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下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练习题的具体内容吧!

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练习题

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练习题

1、右图是以“封”字为图案的百家姓图片。“封”字在金文中写作或,从字形上来看,意思是植树为帜、划定疆界。可是,图画内容则是以中华百家姓的姓氏出现的。这说明封姓源于(A)

A.地名B.植树的过程C.战争D.祭祀

2、“君臣佐使”原指君主、臣僚、僚佐、使者四种人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后指中药处方中各味药的不同作用。君药指方剂中针对主症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那么使药(C)

A.辅助君药治疗主症,或主要治疗兼症(臣药)

B.配合君臣药治疗兼症,或抑制君臣药的毒性(僚佐)

C.指引导诸药直达病变部位,或调和诸药的药物(使药)

D.协助君药、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指僚佐)

相关知识:使者:奉使命办事的人。各味药用途见题中解释。

3、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写道:“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从材料看,在我国这一传统节日里,人们主要是祈盼(C)

A.婚姻美满B.合家团圆C.健康长寿D.子嗣兴旺

相关知识:九九重阳节,老人节

4、如果要从《史记》中查阅有关秦末农民大起义中陈胜的相关历史资料,应查阅该书中的(B)

A.本纪B.世家C.列传D.书

相关知识:《史记》分本纪(以帝王为中心的历代大事记)、年表(帝王将相年表)、书(记述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等方面制度)、世家(诸侯王的事迹)、列传(官僚、士大夫、名人的传记)。全书的中心是本纪、世家、列传。陈涉世家(农民起义领袖建张楚政权)、项羽本纪(*秦、西楚霸王)

5、中国历纪年方式多种多样,直到中华民国时期才统一使用公历纪年。《梅花岭记》中写道“顺治二年乙酉四月(1645年2月),江都围急。”此处采用的纪年方式是(D)

A.天干地支纪年法B.帝王年号纪年法

C.王公年次纪年法D.年号和干支兼用

6、农历每月的十五,按照特定称谓纪日法叫做(B)

A.朔B.望C.既望D.晦

注: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十六为既望,阴历每月最后一天为晦。

7、以帝王的年号纪年是我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方法,下列历史文化名词中未涉及帝王年号的是(C)

A.建安文学B.开元通宝C.康乾盛世D.绍兴和议

8、45、古人“始生三月而加名”,“男子二十,冠而字”。如曹操,名操,字孟德;刘备,名备,字玄德。一般情况下,名供长辈称呼,用来自称则有谦恭之意。“卑己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刘备与曹操会面时,他的自称和对曹操的称呼是(B)

A.备、操B.备、孟德C.玄德、操D.玄德、孟德

相关知识:关于古代的姓氏名字号

古人幼时命名,一般由父亲或尊长取定。直称姓名有三种情况:自称、用于介绍或作传,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古人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一般也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号是由自己取定,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9、《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是参加了(A)

A.乡试B.会试C.院试D.殿试

10、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在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称黄甲、金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与“金榜”有关的进士科、殿试、天子门生,分别开始出现于(D)

A.隋朝、北宋、南宋B.唐朝、唐朝、北宋

C.隋朝、唐朝、明朝D.隋朝、唐朝、北宋

相关知识:

【童生试】

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第一名叫案首。

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桂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

【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杏榜)

【殿试】

是科举制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金榜)

11、先秦和秦汉文学中常出现“关”和“山”,如“关中”、“山东”等。请问“关”和“山”分别指哪那道关和哪座山(D)

A.山海关和泰山B.雁门关和太行山

C.玉门关和贺兰山D.函谷关和崤山

相关知识:秦汉时普遍用地处崤山谷地的函谷关、潼关作为区分东、西两大地域的界标,分别称关东、关西。(也有以太行山为界的)(关东出相,关西出将)现在的关东在今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四盟市(蒙东源于东北),地处祖国东北方,自古以来,就泛称〃东北〃,而明以后又俗称〃关东〃,直到当代仍在民间盛行。唐代亦指洛阳。(山东也有称太行山以东的)

12、下列作品中不是以谥号来命名的是(A)

A.《聊斋志异》B.《王文公文集》

C.《欧阳文忠公文集》D.《范文正公文集》

相关知识:古人作品命名

(1)、以地名命名《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山西河东人,世称柳

(2)、以“书室”命名《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聊斋”是其书房。

(3)、以“谥号”命名《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谥号“文忠”、《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谥号“文正”。(王安石,谥号“文”,又称“王文公”)

(4)、以“名号”命名《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号稼轩。

(5)、以“字”命名《李太白全集》作者李白,字太白

(6)、以“官职”命名《杜工部集》作者杜甫,官至工部员外郎。

(7)、以“年号”命名《嘉祐集》作者苏洵,该集为宋仁宗嘉祐年间编辑。

庙号谥号年号尊号:

(1)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努尔哈赤称太祖,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2)谥号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

(3)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不过这时的尊号一词的含义与唐代以后的不甚相同。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越到后来,尊号越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除了庙号“高宗”二字外,其尊号竟有二十余字之多。

(4)年号见第7题解释。

13、好汉宋江、林冲所受的刑罚是(A)

A.黥刑B.膑刑C.宫刑D.劓刑

相关知识:

墨在罪犯面部、耳后、颈项、手臂上刺刻后涂以墨的刑罚,是最轻的刑罚。战国时秦称为黥刑(在脸上刺字),广泛适用,并与其他刑罚相结合。

劓割掉鼻子的刑罚。重于墨刑,轻于剕刑。起源于夏,周代广泛适用。

刖断足的刑罚。也称剕刑。重于劓刑。春秋战国时普遍施用。齐国因受刖刑者多,曾出现“屦贱踊贵”现象,踊就是刖足者穿的鞋。秦及汉初,罪重者斩右趾,罪轻者斩左趾。

宫男子割势、妇人幽闭的刑罚。

膑刑,剔去膝盖骨的刑罚。

14、“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在拜礼中,礼节最重的是(C)

A.空手B.顿首C.稽首D.肃拜

相关知识:九拜-稽(音同其,三声)首(最重)、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

稽首,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后。是拜礼中最重者。

顿首,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是拜礼中次重者。

空首,是两手拱地,引头至手而不着地,是拜礼中较轻者。这三拜是正拜。

振动,是两手相击,振动其身而拜。

吉拜,是先拜而后稽颡,即将额头触地。

凶拜,是先稽颡而后再拜,头触地时表情严肃。

奇拜,先屈一膝而拜,又称“雅拜”。

褒拜,是行拜礼后为回报他人行礼的再拜,也称“报拜”。

肃拜,是拱手礼,并不下跪,俯身拱身行礼。推手为揖,引手为肃。其实也就是揖。这是军礼,军人身披甲胄,不便跪拜,所以用肃拜。其他几种拜礼都是正拜的变通。

15、五岳中“东岳”指的是(B)

A.华山B.泰山C.嵩山D.衡山

相关知识:东西南北中,泰华衡恒嵩,鲁陕湘晋豫,五岳多奇峰。

16、下列关于古代音乐的说法正确的是(A)

A.古人把“宫、商、角、徵、羽”称为五音。

B.古代各种民间音乐和外来音乐被称为“雅乐”。

C.《阳春》、《白雪》都是古代秦国的歌曲名。

D.《六幺》是唐朝有名的古筝曲名。

相关知识:五音亦称“五声”。指中国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征、羽五个音级。《管子·地员》载:“凡听羽(yoh)如鸣马在野,凡听宫(kiung)如牛鸣窌中,凡听商(sjang)如离群羊,凡听角(kruk)如雉登木以鸣,音疾以清。”五音相当于现行简谱上的1、2、3、5、6。唐代以后叫合、四、乙、尺、工。“五音”最早见于《孟子·离娄上》。“五声”一词最早出现于《周礼·春官》

“雅乐”的意思即“优雅的音乐”。雅乐是中国古代的宫廷音乐。雅乐的体系在西周初年制定,与法律和礼仪共同构成了贵族统治的内外支柱。以后一直是东亚乐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宫廷雅乐乐谱在中国已失传,只有韩国、日本及越南尚有保存。

《阳春白雪》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古琴十大名曲之一。相传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乐师师旷或齐国的刘涓子所作。现存琴谱中的《阳春》和《白雪》是两首器乐曲,《神奇秘谱》在解题中说:"《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淡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现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liùyāo《六幺》又名《绿腰》、《录要》、《乐世》,是唐代有名的大曲(琵琶曲)之一,”此曲的结构有“此曲拍无过六字者,故曰《六幺》”的说法。(阳春白雪---下里巴人)

1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古时把贵族称为右族或豪右,贫贱者居住之地称“闾左”。

B.古时座次、坐向规定严格,一般坐北朝南为“尊位”。

C.避讳实际上是一种反映封建礼法的忌讳,主要分国讳、家讳两类。

D.古人讳言死:天子死曰崩,大夫曰薨,庶人曰死。

解析:天子死:崩,也叫“驾崩”、“山陵崩”、“归西”、“驾鹤归西”、“驭龙归西”、“殡天”;

诸侯或后妃死:薨(或薨逝、薨亡);

大夫死:卒;士死:不禄;庶人:死

未成年人死:夭、夭折、短折、夭亡、殇、夭殇、早逝(英年早逝)、夭逝、天逝、弃养、夙殒、天服之殇、早夭。

(一)古代根据人的社会地位,对“死亡”各有其名称。《礼记》谓天子死为“崩”;诸侯死为“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清代,对于王、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有名望的人死曰“卒”。

(二)根据人的年龄。不满20岁死亡的谓之“殇”。此又分为三类:8~11岁死者为“下殇”;12~15岁死者为“中殇”;16~19岁死者为“上殇”。但男子已订婚,女子已许嫁者则不为“殇”。青壮年死者谓之“夭亡”,但于讣告上均写“疾终”,引魂幡、《荐亡文疏》上均写“云终”、“告终”。老年死者谓之“寿终”。如系家族长辈,男加“正寝”,女加“内寝”字样。故后世“正寝”二字已成为死的代名词。

(三)根据人的死因。为某种事情舍命者谓之“殉”,如为职责因公而死谓之“殉职”;战争中死于阵地者谓之“阵亡”,现作“牺牲”。死于外地谓之“客死”。死于非命谓之“凶死”等等。

(四)根据人的宗教信仰。和尚死谓之“圆寂”、“示寂”;喇嘛死谓之“涅槃”;道士死谓之“羽化”;基督教教徒死谓之“归主”;回民伊斯兰教教徒死谓之“无常”等等。

(五)民间对死的敬称(礼貌用语)。有借道家的“仙逝”、“返真”、“登遐”者;有引用阴阳家“就本”、“星殒”者;一般称人死为“辞世”(与世长辞)、“过世”、“去世”、“逝世”,“作古”;在吊唁时见之于书面的一律称“千古”;灵牌、引魂幡上一律写“已故”。

18、指出内容有错误的一项()

A.古人常用某些词语作为年纪的别称或解释,如“垂髫(tiao)”指童年,“不惑”指四十岁,“黄发”指老年。(长寿老人)

B.《孔雀东南飞》中“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的“人定初”指二更刚开始。

C.古代“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帝王所居,左宗庙,右社稷,以时祭祀,十分看重,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D.古代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明清时学府称“国子监”,入监读书的人称为“监生”。

相关知识: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代始设于京师。汉武帝还下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太学和郡国学主要是培养统治人民的封建官僚。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学府。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学府。明朝由于首都北迁,在北京、南京分别都设有国子监,于是设在南京的国子监被称为“南监”或“南雍”,而设在北京的国子监则被称为“北监”或“北雍”。

19、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C)

A.“三纲”是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后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禁锢人们思想的封建教义。

B.在古代,“亲戚”中的“亲”主要指(族)内亲,“戚”指外亲。

C.两股着地、伸直两腿、形似簸箕的坐姿叫做“长跪”,挺直上身而跪叫做“箕踞”。

D.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叫做“封禅”。

相关知识:“箕踞”指臀部既着地或着物,两腿又张开。“箕踞”和“踞”被视为无礼。“长跪”“”“跽(危坐”)则是臀部离开脚跟,腰板伸直,上身耸起。

20、中国古代有避讳制度,要避免用本王朝帝王的名字,遇有相同的字时,须改用其他字。下列各项属于这种情况的是:(A)

A.汉初改“相邦”为“相国”B.唐初改“内为“中书省”

C.北宋初改“昌南镇”为“景德镇”

D.明初改“大都’为”北平”

相关知识:避讳种类

【国讳】

指举国臣民,甚至包括皇帝本人,都必须遵循的避讳

【家讳】

家讳,是家族内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作法。

【内讳】

实际上也是家讳,所不同的是指避母祖名讳

【宪讳】

指对上司官员的名讳

【个人讳】

顾名思义,就是对自己名字的避讳。

避讳的对象有四类:

一是帝王,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进行避讳,属于当时的“国讳”或“公讳”。

二是讳长官即下属要讳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

三是避圣贤,主要指避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的名讳,有的朝代也避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之名,有的还避周公之名,甚至有避老子之名的。

四是避长辈,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是全家的“家讳”或“私讳”

避讳方法:主要有三种,即改字法、缺笔法、空字法。另有避名称字、改变称呼.为了尽量克服避讳带来的弊端,减少讳字,封建帝王采取了两种约定俗成的取名方法:一是大量采用单名,二是采用冷僻字取名

忌讳产妇称“红人”,月内不能串邻走舍;古人讳言大、小便,常有说法有“更衣”、“出恭”、“解手”等;古人讳言“死”《礼记·曲礼下》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hong)、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21、日本古都奈良仿照唐都长安城修建而成,不仅其皇宫、寺庙类似于长安城内的建筑,而且其城内也有一条朱雀大街。那么奈良城的朱雀大街处于奈良城的

A.东方B.南方C.西方D.北方

相关知识:在上古时代,古人把天分为东西南北四宫,分别以青龙(苍龙)、白虎、朱雀、玄武(一种龟形之神)为名。实际上是把天空分为四部,以每部分中的七个主要星宿连线成形,以其形状命名。在中国古代最令妖邪胆战心惊并且法力无边的四大神兽就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兽了。青龙为东方之神;白虎为西方之神;朱雀为南方之神;玄武为北方之神,龟蛇合体。故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王者制宫阙殿阁取法焉。”

22、《三字经》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自南宋以来,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三字经》所反映的思想是(A)

A.儒家思想B.法家思想C.墨家思想D.道家思想

23、汉代蔡邕《独断》中记载:“玺者印也,印者信也……卫红曰: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妞,惟其所好。然则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也。”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D)

A玉玺代表信物B玉玺为天子专有

C皇位的世袭罔替D天子的权利至上

24日战争发生在民国(26)年,结束于民国(34)年B

A2735B2634

相关知识:民国年份=公元年份---1911

25”孟春”就是农历(正)月,孟姜女在家排行第(A)

A老大B老二

相关知识:“伯”、“仲”、“叔”、“季”、“孟”,它們的本義不同,但都可以用來表示兄弟姊妹行輩長幼排行的序次。(1)“伯”,本義是長子。引申為排行第一,指兄弟中最年長的,“伯”也可以用於女子的排行,指姊妹中最年長的。“伯姊”就是大姐。(2)“仲”,本義是“中”。引申為排行第二,就是“老二”。“伯”和“仲”經常連用,表示兄弟的排行,(3)“叔”,“叔表示比父親年少的父輩,即“叔父”,引申為在兄弟排行中表示第三。(4)“季”,本義是“少子”,即最小的兒子引申為表示排行第四或最後的、最小的。(5)“孟”,本義是“列為首位”的意思“孟,長也。”引申為兄弟姊妹中排行居長的。孔子是老二,字仲尼,“孟女”就是長女。“伯”、“仲”、“叔”、“季”,可以連用,表示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序,引申為表示事物排列的次序。伯也称孟。二者的区别,一般认为伯为嫡长子,孟为庶长子。若是只有兄弟三个,那就只有伯、仲、季,没有叔,若是兄弟超过四个,那么伯、仲、季仍是老大、老二和最小,其余的就都是叔。同一个父亲,伯、仲、季分别只能有一个,而叔可以有多个。

“孟”、“仲”、“季”,還可以用來表示春、夏、秋、冬四季中的月份。“孟”,由本义“列為首位”可以引申為表示春、夏、秋、冬四季中各季的头一個月,即农历正月、四月、七月、十月。“孟春”是指春季的头一个月,即农历正月。“孟夏”是指夏季的頭一個月,即农历四月。“孟秋”是指秋季的頭一個月,即农历七月。“孟冬”是指冬季的頭一月,即农历十月。“仲”,由本義“中”引申為春、夏、秋、冬四季各季三個月中居中的那個月,即农历二月(仲春)、五月(仲夏)、八月(仲秋)、十一月(仲冬)。“季”,由“排行最後”引申為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各季的最後一個月,即農曆三月(季春)、六月(季夏)、九月(季秋)、十二月(季冬)。上古說“四季”,是一年四季中各季最後一個月的泛稱。“季”作眷夏秋冬四季的“季”用,是汉代才出現的。唐宋以後普遍使用。一季有三个月,如春季,分别以孟春、仲春、季春为称,也是这种用法。只有三个月,所以没有叔春。“孟春,仲春,季春”都指的农历而言。

26代史学家刘知几认为:史学家必须具备四种品德,即不畏强暴(史徳),分清邪正是非(史识),鉴别史料真伪(史学),不为浮词妄饰(史才)。司马迁在《史记》中把农民领袖陈胜列入“世家”。这主要体现出他的(B)

A史徳B.史识C.史学D.史才

27.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所写的习俗发生在今天的(C)

A.元旦B.端午节C.春节D.中秋节

28.《晋书》:“颛帝以孟春三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材料中的“元旦”指的是(B)

A公历元月一日B阴历正月一日C阴历正月十五D阴历三月一日

相关知识:我国古代历法指农历、阴历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元日、元辰、元正、元朔,(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春节)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农历、阴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以中华民国纪元,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但公历并没有完全推行。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29.春节是中国各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但当时的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与这一节日的最终确定直接相关的古代历法是(A)

A.太初历B.十二气历C.大衍历D.授时历

30.据《春秋》记载,公元前613年“有星孛(bo)入于北斗”,这是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的哈雷彗星命名源于(A)

A.人名B。地名C.星球名D.河流名

31.孔子曾用“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等描述人生的轨迹。“技近乎道,庶几不惑;名副其实,何虑无闻”与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栽好著书”两幅寿联所贺寿主当时的年龄分别是(C)

A2030B30、40C40、50D50、60

32、“豆蔻年华”和“弱冠之年”分别指女子和男子的岁数是(D)

A.13、18B.15、20C.15、18D.13、20

相关知识: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2至3岁称孩提。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10岁以下称黄口。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

12岁称金钗之年。13岁称豆蔻年华。15岁称及笄之年。16岁称碧玉年华(破瓜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摽梅之年。

男子

20岁称弱冠。30岁称而立之年。40岁称不惑之年。50岁称知命之年(半百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70岁称古稀之年。80岁称杖朝之年。90岁鲐背之年

80至90岁称耄耄之年。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33.兴起于古代的农村庙会习俗至今仍有很大的影响,的山东泰山庙会、北京白云观庙会等经久不衰。庙会习俗体现了古代(B)

A草市与儒家信仰的统一B草市与宗教习俗的结合

C市坊制度向农村的扩展D农村市镇兴旺发达

34.“.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下列表述不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C)

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B中医将人体肝心脾肺肾五脏对应为木火土金水五行

C人,物也;物,亦物也。物死不为鬼,人死何故独能为鬼?

D司马懿仰观天文见将星失位,遂断定孔明不久将死

相关知识:所谓“天”,一种观点认为包含着如下内容: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2,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3,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4,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另一种观点认为“天”就是“自然”的代表。“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先秦儒家亦主张“天人合一”,《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

35.古人把一夜分五段,即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称五更或五鼓,每更等于现今的两个小时。《祝福》结尾段写到:我被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炸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的时候。五更相当于现在的(B)

A1点到3点B3点到5点C5点到7点D7点到9点

相关知识:受科技水平和计时手段的限制,我国古代把一夜晚分成五个时段(时辰),每个时辰被称为“更,每“更”为现今的两个小时,第一个小时称初,第二个小时称正。用鼓打更报时。一夜即为“五更”,五鼓,或称五夜。

夜间时辰五更五鼓五夜现代时间12时辰

黄昏一更一鼓甲夜19-21点戌时

人定二更二鼓乙夜21-23点亥时

夜半三更三鼓丙夜23-1点子时

鸡鸣四更四鼓丁夜1-3点丑时

平旦五更五鼓戊夜3-5点寅时

36.古代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位卑处下位。而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因此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B)

A坐东面西B坐西面东C坐南面北D坐北面南

相关知识:堂内座位尊卑顺序依次为:南面(座在北而面朝南)、西面(座在东而面朝西)、东面(座在西而面朝东)、北面(座在南而面朝北)。(左卑右尊)

表现在官职上,就是贵右贱左。所以,“右迁”是升职,左迁是贬职。,

室内座位最尊的是东向(座在西而面朝东),其次是南向(座在北而面朝南),再其次是北向(座在南而面朝北),最卑是西向(座在东而面朝西)。(左尊右卑)项羽在鸿门宴中就是如此安排的。

37.中国古代地名中的“阴”“阳”往往体现了该地与相邻山、水的关系。以下都表示“阴”的方位是(D)

A山之南、水之北B山之南、水之南

C山之北、水之北D山之北、水之南

相关知识:山南水北阳,山北水南阴。意思就是山的南面和水的北面属于阳,山的背面和水的南面属于阴。故用阴阳作为山水方位的代称。

38.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主要是为了区分四季的变化,便于安排农时而制定的。以下不属于二十四节气的是(A)

A端午B清明C谷雨D夏至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白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逢年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日期一般是固定,有时也差一两天.

39、《左传.宣公三年》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鼎”在青铜时代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两代流传是因为它(D)

A.反映了先秦时代的民心民意B.是国王诸侯祭祀的重要礼器

C.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D.是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4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答案:C(“嫡长子”继承制,而非“最年长的儿子继承”。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

以上就是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练习题的内容,想要报考2020年高考的备考生请仔细阅读考试通知。更多资讯请及时关注考必过网站,最新消息小编会第一时间发布,助力大家考试,加油!

分享到: 编辑:huahua